-
人类从未停止抗争瘟疫的脚步
从古至今,人类其实从未停止抗争瘟疫的脚步,从未放弃为病人寻求治疗、慰藉、缓解、恢复的方式。抵抗瘟疫的历史,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堪称悲壮,却也极大地促成了医学的进步,并且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
加拿大创办卡萝尔·希尔兹小说奖
加拿大上周宣布启动一项专门表彰北美妇女的文学大奖。卡萝尔·希尔兹小说奖将从2022年起颁奖,用以奖励美国或加拿大女作家或非男非女作家的优秀小说作品。
ZUO JIA YIN XIANG
01彼得·汉德克:我是自己的囚徒
对于我来说,阅读就代表着伟大的生活,一位来自于19世纪的著名的作家约瑟夫·艾辛多夫,德国的一位诗人,他也是一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诗就是这个世界的心”,但是对于我来说,阅读就是这个世界的心,对我来说,生活不是去电影院或者去博物馆,而是作为一个孤独的阅读者。
02因为《人间喜剧》,小说成为法国文化的一幅肖像
今年是巴尔扎克诞辰220周年。他被人们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笔下的《人间喜剧》不仅让小说成为法国文化的一幅肖像,而且也让其成为一种世界的文学类型。
03角田光代:幸福是一条上坡路
由于女性独特的敏锐,经由参与家庭的构建,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考验:教养子女若按照他人需要的意义、爱和认同,她们既无法确认自己作为“人”的意义,也无法感受到“完美小孩”与自己情感层面的联结,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这是我所认为的,角田光代小说的意图:幸福永远是一条上坡路。
04 加缪逝世60周年: 在上了光的纸上固定一个生命的四分之一秒
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与友人乘车前往巴黎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今日正是他逝世六十周年纪念日。译林出版社最近推出了新版的《孤独与团结:阿尔贝·加缪影像集》,由加缪女儿卡特琳娜·加缪亲自整理、编写,收录了加缪的珍贵私人照片、手稿、海报等资料。
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疫情视野下的痛与爱
借助失明症,萨拉马戈创造出一个可以取而代之的“现实”,让人们睁开眼去看,让人们懂得如何去“看”。小说中不乏对人性灰暗、制度冷漠等现实问题的复刻,但结局也预示着,以爱与互助为代表的公社精神,可能是人面对灾难的唯一共存方式。
来源:文艺报|吕婷婷2020/2/21
重读《鼠疫》:在荒谬和无助中重拾希望
《鼠疫》中的里厄的形象,使小说中的精神特质远离了虚无主义,正像诺贝尔颁奖词中所说:加缪“以严肃而认真的思考,重新建立起已被摧毁的理想;力图在无正义的世界上实现正义的可能性。这些都早已使他成为一名人道主义者。”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吴晓东2020/2/13
“轻描淡写”:扎加耶夫斯基论艺术与人生
纵观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以对不合理社会制度与秩序的反抗始,到与世界和上帝的和解终。事实上,这一条主线也体现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波兰诗歌文化传统。
来源:文艺报|杨靖 2020/2/10
作为隐喻的疾病——世界文学中的瘟疫书写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苏珊?桑塔格在她《疾病的隐喻》一书的引子中写道,“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接下来她说,“我的观点是,疾病并非隐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尽可能消除或抑制隐喻性思考”。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微信公众号)|李浩2020/2/8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赋予庸常生活以其应有之美”
我感觉自己好像在那个屋子里一个烟盒接一个烟盒地收拾着某种烟一般遍地缥缈弥漫的东西,我在那里唯一的职责就是描写原原本本向我呈现出来的现实——赋予庸常生活以其应有之美。
来源:中国作家网|厄普代克 2020/2/3
《金鱼缭乱》 :那些穿透岁月的隐秘热情
《金鱼缭乱》收入了日本传奇女作家冈本加乃子(1889-1939)的八篇短篇代表作品。这些拥有久远岁月质感的故事在加乃子细腻唯美而饱含生命力的笔触下犹如黑夜中倏然绽放的夏日花火,惊艳短暂,就此成为印刻在人心上的不能相忘。
来源:北京晚报|费斌妍2020/2/3
《遗失的灵魂》:关于双重性,遗失灵魂的人
我在读长篇小说时,往往像小孩玩积木,忍不住会“拎”出其中一个片断,当成小小说,托卡尔丘克和卡夫卡的长篇,轻易地让我“拎”出好多篇,还独立成篇,不失为一种阅读的乐趣。
来源:文学报|谢志强 2020/1/18
《到婚礼去》:伯杰笔下的婚礼哪年举行?
当二十世纪列车骎骎行驶到世纪末,那个十四岁小伙子约翰·伯杰(John Berger, 1926-2017,又译约翰·伯格)早已是著名作家,六十九岁写成一本以时间为母题的小说To the Wedding(1995)。他同样透露给读者一个日子:妮农(Ninon)的婚礼会在“六月七号,礼拜五”举行。我因为翻译《到婚礼去》记住了这个日子。
来源:澎湃新闻|郑远涛 2020/1/14
“人人都爱马洛”:雷蒙德?钱德勒及其侦探小说
正如他的代表作《长相别》所谕示的,在极其完满的意义上,雷蒙德·钱德勒是一个无法告别的文学神话。倘若事关文学与经典,抑或事关阅读与畅销,侦探小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类别。若论及侦探小说与传世神话,阿瑟·柯南·道尔和他创生的神探福尔摩斯亦非可以绕得过去的话题。
来源:法制日报 | 萧晓红2020/1/10
重读塞林格:他最后的堡垒叫“天真”
谈论塞林格能提醒我们,读者之间对伟大文学的理解是多么不同,而我们想给伟大文学下定义的时候又是多么捉襟见肘。即使我们把标准降到几乎肯定错误的底线——能让你觉得它是在写你就是好书,也没多大帮助,因为这样的逻辑几乎就把《麦田》锁进了“青春文学”的书橱,至少我不愿跟一个完全跟霍尔登心心相印的成年人商量什么是伟大小说。
来源:文汇报| 陈以侃 2020/1/8
斯坦贝克《人鼠之间》:仍有人仰望星空
对约翰·斯坦贝克来说,无论贫富贵贱,人性和生活都同样复杂难明,但即使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存在,生命中也仍有良善微光在闪动,教人坚持在黑暗中能够继续前行。这一点光朝着希望的方向,只有希望不复存在,它才会在绝望中消融。
来源:文艺报|徐展 2020/1/8
阿里·哈吉里《阳光之路》:“中国历史和文化令我着迷”
《阳光之路》是以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为基本依据创作的小说,篇幅不长,但情节生动、耐人寻味。作者讲述了郑和率领船队到达阿拉伯半岛,接洽各国要人和贸易代表,最后搭载各国使节途经印度、锡兰、巴厘岛等地回国,参加在北京紫禁城举行的隆重典礼的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韩晓明 2020/1/5
《魂断威尼斯》人物原型考
作为以虚构艺术为己任的著名小说家,曼为何极力强调本文故事的“非虚构性”?小说中年过五旬的著名小说家奥申巴赫是否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如果答案为否,其原型又是何人?
端上桌的食材承载着小津哲学的世界
世界电影史上,导演小津安二郎是以食物隐喻电影的行家里手。“吃”是他那些蜚声国际的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吃”又是每个人的日常。关于自己的电影,小津留下这样广为人知的名言:“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会做豆腐。我费尽毕生心血,就是想做真正好吃的豆腐。”
两位诺奖得主的光影之旅
伟大的艺术家不仅总是直面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也必然总是直面艺术本身面临的问题,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则必然反映了作家纠正迷茫与偏移的努力,打破制度化文学对语言的规训。
《唐顿庄园》与英国童话的背后
英国人是生活在童话里吗?高贵典雅的唐顿庄园是否只是某个童话故事里的一座城堡呢?
哪一个《发条橙》,能风光常在?
你知道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创作《发条橙》前后的故事,以及它对电影、音乐和后世文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吗?这篇文章将为你深入解读。